世界廣東同鄉總會-期刊文獻-世界廣東同鄉總會會刊-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會刊-唐詩
會員登錄
帳   號
密   碼
驗證碼
 
註冊
行事曆
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
領導獻詞
首頁期刊文獻
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會刊
分享到:
弘揚中華文化的12首唐詩
作者:邱燮友

弘揚中華文化的12首唐詩

一、緒論
唐代 (618— 906)是詩歌的黃金時代,在當時便融合了儒、道、佛三教 合一的新中華文化。清康熙四十六年 (1707)曾令曹寅編集《全唐詩》,共錄唐 人詩歌四萬八千九百餘首,作家二千 二百餘家,是唐代詩人詩歌的精華, 至今仍風行各地,千年未曾間歇。
記得筆者在大學時代 (1950— 1954),曾聽錢穆教授在師大禮堂演講,談論中華文化的精神和特色,對「中華文化」有一定的範疇,他認為「文 化即生活」,而「中華文化」便是中國人 的生活方式,其後他出版的《文化學大 義》、《歷史與文化論叢》,對文化有明 確的界說:「我認為文化只是人生,只是人類的生活。」又說:「文化既是指的 人 類 群 體 生 活 之 綜 合 的 全 體 。 」1 其次《易經、賁卦》:「觀乎天文,以察 時變,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」2 用 人文教化天下、也是文化的範疇。
因此「中華文化」,便是中國人的群體生活方式 ,包涵了日常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以及風俗節慶等生活, 這是對中華文化的具體詮釋。而傳說 的中華文化,又有因時代的變遷,融入其他的思潮和思維,產生新的中華 文化。其中又可分為物質文化,精神 文化,宗教文化,社會文化等內涵。 本 文 偏 重 於 精 神 文 化 與 宗 教 文 化 為 主。
我熱愛詩歌,想從唐詩中,找出十幾首涵蓋中華文化的精華,甚至影
響到我們的思維和生活,並值得加以 弘揚,因此寫下這篇〈弘揚中華文化的 十二首唐詩〉。
二、唐詩平易能懂,經千年之久,至 今仍傳誦於大眾之口,老少咸宜,隨 時可以朗朗上口。無形中,唐詩可以 與「中華美食」齊名,代表了中華文化 的特色。今將十二首唐詩,所包涵中 華文化的精神,列述於後:
(一)思念故鄉
李白的〈靜夜思 〉:「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舉頭望明月, 低頭思故鄉。」 3 望月思人,望月思鄉,已成中國人的生活習俗 之一,也成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一部分。又如賀知章的〈回鄉偶書〉: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 改鬢毛衰,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 問客從何來。」4 並引此詩作旁 證,儘管中國人流落他鄉,都有「落葉歸根」的想法。而故鄉的定 界,是指每個人的出生地,但亂 世流浪的人,他的故鄉在何處? 或指每個人父母埋骨的地方,便 是故鄉。
(二)對父母的懷念,也是孝道的表現 孟 郊 的 〈游 子 吟 〉:「慈 母 手 中 線,游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。
意恐遲遲歸,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」5 這是一首對母親懷 念,末兩句是母愛的讚頌,用子 女的寸草心,報答不了博大母愛 如三春暉。如同《詩經小雅》:
「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;哀哀父 母,生我劬勞。」 6 子女報答父 母養育之恩,便是孝順。所謂善 事父母曰孝,古今沒有改變,因 此孝道,也是中華文化的特色。
(三)衛國保民,忠於國家,忠於人民 王昌齡的〈出塞〉:「秦時明月漢 時關,萬里長征人未還;但使龍 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渡陰山。」7 古代忠君衛國,是國民的天職。 所謂「盡己曰忠」,古代君臣有 義,是五倫之一,而新中華文化 的精神,每個國民要忠於國家, 忠於人民,忠也是中華文化的要義之一。
(四)夫婦之道,相敬如賓,愛情永愛 不渝 李商隱的〈夜雨寄北〉:「君問歸 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何 當 共 剪 西 窗 燭 ,卻 話 巴 山 夜 雨 時。」 8 這是一首寄內的詩,表 示夫婦客地思念的主題;又如劉 禹錫的<竹枝詞>:「楊柳青青江 水平,聞郎岸上踏歌聲,東邊日 出西邊雨。道是無晴卻有晴。」
此民歌寫男女愛情的永愛不渝。
同 樣 地 ,杜 甫 也 有 一 首 寄 內 的 詩 ,〈月 夜 〉:「今夜鄜州夜 ,閨中只獨看。遙憐小兒女、未解憶長安 。香霧雲鬟濕 ,清輝玉臂寒。 何時依虛幌 , 雙照淚痕乾。」 9 杜甫在長安遇安祿山之 亂時,思念在陝西鄜縣妻子和子 女的詩。夫婦為人倫之首,傳統的夫婦之道 ,是夫主外 ,婦主內,夫婦有別,新傳統的文化精 神 ,是 夫 婦 相 敬 如 賓 ,永 愛 不 渝。因此夫婦之道,也是中華文 化的精華所在。
(五)兄弟之道,兄友弟恭 白居易的〈自河南經亂,關內阻 饑;兄弟離散,各在一處。因望 月有感,聊書所懷,寄上浮梁大 兄,於潛七兄,烏江十五兄,兼 示符離及下邽弟妹〉:「時難年饑 世業空,弟兄羈旅各西東。田園 寥落干戈後,骨肉流離道路中。 弔影分為千里雁,辭根散作九秋 蓬。共看明月應垂淚,一夜鄉心 五處同。」10 這是白居易被貶江 州司馬,在元和十年(815),因望 月懷念諸兄和弟妹的詩。兄弟有 序,是五倫之一,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所在,兄友弟恭,是孝悌的表現。
(六)朋友信實,誠信相待王勃的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〉:
「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與 君離別意,同是宦遊人。海內存知己 ,天涯若比鄰 。無為在歧路 ,兒女共沾巾 。」 人倫之道,朋友有信,如同《論語、顏 淵 》所說 :「四海之內 ,皆兄弟也。」朋友之間,以誠信相待,
「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」,這 也是中華文化的特色,甚至朋友 如親兄弟,以信實相待,不曾有 疑 ,俗 語 說 :「在 家 靠 父 母 ,出 外靠朋友。」對朋友誠信,也是 對自己誠實,是一種人倫美德。
(七)重農惜物
李 紳 的 〈憫 農 詩 〉:「鋤禾日當 午,汗滴禾下土。始知盤中飧, 粒粒皆辛苦。」我國以農立國, 對農夫得尊重和關懷,是中華文 化特色之一。對李紳的〈憫農詩〉還有一首:「春耕一粒粟,秋收萬顆 子 。四海無閒田 ,農夫猶餓死。」照理農夫耕田,一本萬利,應當家家富庶,但末聯反而 說四海無廢耕的田地,何以農夫「猶餓死」。歷代在位者都是提倡 重農政策,而所引第一首末聯, 教導人要惜物,珍惜資源,不可 浪費;如同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。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」這種重農惜物的精神,也 是中華文化值得弘揚的部分。
(八)慎終追遠
杜牧的〈清明〉:「清明時節雨紛 紛 ,路 上 行 人 欲 斷 魂 。借 問 酒 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」 13 清明節是民俗節慶之一,家家上墳掃墓,是發揚慎終追遠精神。如同《論語、學而》:「曾子曰: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」 中國人的民俗,節慶日都屬中華 文化的所在,如中秋舉家團聚, 九九重陽敬老,都具有了弘揚中 華文化的意義。
(九)無牽無掛,游仙追逐心靈的解脫 李白的〈月下獨酌〉:「花間一壺 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 對影成三人。月既不解飲,影徒 隨我身。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 春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亂。 醒時同交歡,醉後各分散。永結 無情遊,相期邈雲漢。」唐代 是儒、道、佛三教合一的時代, 於是中華文化融匯了佛道思想, 形成了新文化的成分。道家的游 仙思想,是追求無牽無掛、長生 不老的精神、在唐詩中游仙詩不 少,今以李白的〈月下獨酌〉為代表,詩末結語,是願和月亮結為忘情的好朋友,永遠相會在天空不再分離。游仙是追求心靈的解 脫,可以長生不老,無牽無掛, 是道家的逍遙思想,也融入中華 文化的內涵,而加以發揚光大。
(十)佛教的禪悟境界,含有智慧靜慮 的美德 王維的〈終南別業〉:「中歲頗好 道,晚家南山陲。興來每獨往, 勝事空自知。行到水窮處,坐看 雲起時。偶然值林叟,談笑無還 期。」蘇軾曾言王維的輞川莊二十首,字字入禪,句句入禪, 其實〈終南別業〉後四句,便含有 兩項禪悟之境。佛教的禪悟,是 指智慧靜慮之意。例如「行到水 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,是絕處逢 生 ,終站是終站 ,是另一個起站,猶如《莊子.齊物論》所謂的「方死、方生、方生、方死」的含 義 。其 次 ,「偶 然 值 林 叟 ,談 笑 無還期」,是指下山時偶然遇到 樵夫,跟他閒話,忘了回家的無 牽無掛心境,了悟自然無礙的禪境。佛家的禪能於寧靜中,產生無限的智慧,也融入新中華文化之中,合而為一。
(十一)民胞物與的博愛胸襟
杜甫的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〉:「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 三重茅…。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 動安如山。嗚呼;何時眼前突 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」天下無屋可居的無殼蝸牛族 ,古今不乏有多少寒士?杜甫在此詩中表示關懷, 具有悲天憫人、民胞物與的博 愛胸襟,此亦為中華文化的精 華,發揮人饑、己饑;人溺、己溺的精神。
(十二)天人合一具有環保的新觀念 李白的〈敬亭山獨坐〉:「眾烏 高飛盡,孤雲去獨閑,相看兩 不厭,只有敬亭山。」17 李白 獨坐敬亭山前,久而久之,李白是敬亭山 ,敬亭山也是李白,物我相忘、天人合一的思 想。猶如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天 時、地利、人和。人在天地之 間,化而為一,好比劉禹錫的〈 竹 枝 辭 〉:「 山上層層桃李花,雲間煙火是人家。銀釧金釵來負水, 長刀短笠去燒畬。」人居山中,春來桃李花開,有煙火處是人家,女人負水,男人開墾,是一幅人間的樂土,美麗的畫境。
三、結論
中華文化,精深博大,他涵蓋了中國人群體生活的綜合全體。今舉十二首最常傳誦的唐詩,每一首都涵詠 了 中 華 文 化 的 特 有 精 神 , 從 思 念 故 鄉,到忠、孝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的 人倫之道,由傳統的中華文化,擴大 到儒、道、佛三教悲天憫人的仁愛精 神,無牽無掛的游仙思想,智慧靜慮的禪悟心靈,以及重農惜物、慎終追遠、天人合一的環保綠化觀念,都融 匯其中,成為新中華文化的特色。
這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,可由 今日流傳的、通俗的唐詩,加以諷誦流傳,深入人心,成為人人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;無形中從諷誦唐詩,進入 中 華 文 化 的 領 域 , 通 用 於 日 常 生 活 中,加以環保綠化的觀念,形成新的 中華文化,弘揚於世界。
註:
1 見錢穆著《文化學大義》,台北市蘭臺出版社,第二章文化學是什麼一種學問,頁4。
2 見《十三經注疏周易、賁卦》台北藝文印書館,《周易》卷三,頁 62。
3 見《李自集校注》李白著,瞿蛻園、朱金城校注,卷六,頁 443。
4 見《全唐詩》清曹寅勅編,卷一百十二,賀章知,頁 1147。
5 見《全唐詩》清曹寅勅編,卷三百七十二,孟郊,頁 4179。
6 見《詩經鑑賞集成》今人周嘯天主編,五南圖書出版公司,頁 770。
7 見《全唐詩》卷一百四十三,王昌齡,頁 1444。
8 見《全唐詩》卷五百三十九,李商隱,頁 6151。
9 見《杜詩詳注》杜甫著,清仇兆鰲注,卷四,頁 309。
10 見《全唐詩》卷四百三十六,白易居,頁 4839。
11 見《全唐詩》卷五十六,王勃,頁 676。
12 見《全唐詩》卷四百八十三,李紳,〈憫農詩〉亦作〈古風〉,頁 5494。
13 見《千家詩》七言絕句中,在《全唐詩》收錄杜牧詩五百二十首,不見〈清明〉詩, 然劉克莊編《千家詩》收錄有杜牧的(清明》。今三民書局《新譯千家詩》由筆者和 劉正浩註譯,收錄此詩,頁 237。
14 見《李白集校注》李白著卷二十三,頁 1331。
15 見《全唐詩》卷一百二十六,王維,頁 1276。
16 見《杜詩詳注》杜甫著,卷十,頁 831。
17 見《李白集校注》李白著,卷二十三,頁 1354。
18 見《全唐詩》卷三百六十五,劉禹錫,頁 4112。
參考書:
一、《歷史與文化論叢》近人錢穆著,台北東大圖書公司,1979 年 8 月初版。 二、《文化學大義》近人錢穆著,台北蘭臺出版社,民國 90 年 5 月出版。 三、《十三經注疏.周易》台北藝文印書館,民國 44 年 4 月出版。 四、《李白集校注》李白著,今人瞿蛻園、朱金城校注,台北里仁書局,民國 70 年 3月出版。 五、《全唐詩》清康熙年間,曹寅勅編,北京中華書局,台北粹文堂出版。 六、《詩經鑒賞集成》今人周嘯天主編,台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,民國 82 年出版。 七、《杜詩詳注》杜甫著,清仇兆鰲注,台北里仁書局,民國 69 年 7 月。 八、《四書集註》南宋.朱熹集註,台北世界書局。
本論文為民國 100 年 10 月 15 日章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
本文作者簡介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,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 教授、東吳大學中文學系兼任教授)

訂閱電子報
網站名稱:世界廣東同鄉總會,網址: https://wktca.ezsino.org/
會址:100台北市寧波東街一號三樓,電話:+886 2 2341-0090   
      
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,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,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。
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©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., Ltd All Rights Reserved.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Tel: +886-2-26648311  E-mail:freeinterchange@gmail.com;ezchange@hotmail.com;ez.change@msa.hinet.net;